文章提交注意事项:
请在发布文章时用HTML代码加上至少一条新闻来源的链接;原创性消息,可加入相关信息(如涉及公司的网址)的链接。有任何问题,邮件至:he.fang#zhiding.cn
注意:收到邮件乱码的用户请修改客户端的默认字体编码,从"简体中文(GB2312)"修改为"Unicode(UTF-8)"。
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Solidot 公告
投 票
热门评论
- 不完备定理无法证明不是模拟 (1 points, 一般) by scottcgi 在 2025年11月01日11时26分 星期六 评论到 数学证明否定宇宙是模拟的
- 样本数太少 没有参考意义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5年09月22日13时13分 星期一 评论到 梵蒂冈的 Flathub 软件包人均安装量最高
- 杞人忧天 (1 points, 一般) by cnma_001 在 2025年08月15日12时04分 星期五 评论到 你一生中被小行星砸到的概率
- 垃圾Paypal... (1 points, 一般) by devfsdvyui 在 2025年07月17日20时13分 星期四 评论到 Valve 在支付公司压力下移除部分成人游戏
- 建议下次不要用动漫这种容易误解的词 (1 points, 一般) by solidot1550041775 在 2025年07月09日15时24分 星期三 评论到 Netflix 称其全球订户有五成看动漫
- 所以应该吃生肉吗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5年07月09日13时25分 星期三 评论到 研究称加工肉没有食用的安全量
- 居然只有95%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5年06月30日13时03分 星期一 评论到 日本争议夫妇别姓法案
- 搞反了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5年06月25日18时46分 星期三 评论到 智能手机是人类的寄生物
- 中心思想归纳 (1 points, 一般) by 18611782246 在 2025年05月15日10时37分 星期四 评论到 研究发现要求 AI 聊天机器人给出简洁答案会显著增加幻觉可能性
- 希望能比印度猴子写得好 (1 points, 一般) by Craynic 在 2025年05月06日13时21分 星期二 评论到 微软 CEO 声称该公司三成新代码是用 AI 写的
人、猴甚至北极熊都会接吻。研究人员将嘴对嘴的接吻行为追溯到 2100 万年前。接吻行为可能传播疾病,且似乎并不能直接提高生存或繁殖能力。虽然接吻对许多人类群体具有强烈的情感和文化意义,但其演化背景却很少被深入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尝试跨物种追踪接吻的起源——利用灵长类动物间的演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吻在大型类人猿中有很深的渊源,在 2150 万至 1690 万年前的祖先中就已出现。这种行为似乎在演化过程中持续存在,并且在该类群的大多数物种中仍可观察到。研究小组还得出结论,已经灭绝的人类近亲——尼安德特人可能也会接吻。这一结论得到了早期研究的支持,人类与尼安德特人曾交换口腔微生物(通过唾液转移)并进行杂交,这意味着接吻是他们互动的一部分。
根据发表在《Mental Health Research》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打扮成蝙蝠侠可能会在公共场合促进亲社会行为。意大利研究人员在米兰地铁展开了研究,观察了 138 次乘车。对照组由一名装扮成孕妇的女性与一位观察员组成,她们一起登上列车。实验组成员打扮成蝙蝠侠登上列车。结果显示,当蝙蝠侠出现时,乘客让座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值得注意的是,实验组中 44% 的让座者表示并没有看到蝙蝠侠。这表明意外事件能促进亲社会行为,这项发现对于在公共场合鼓励善意行为有重要意义。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科学家近日已接到逐步停止所有猴子研究工作的指令。这将导致约 200 只恒河猴和豚尾猴参与的研究工作停止。这些猴子曾被用于艾滋病、肝炎和其他传染病研究。目前它们前路未卜,其中一部分可能被转移到灵长类动物保护区,另一部分可能会被安乐死。此举将是美国政府机构首次终止其内部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项目。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政府终止对动物研究支持的美国非营利组织“白大褂废物项目(White Coat Waste Project)”对这上述决定表示欢迎。而生物医学科学家则警告称,此举将是一个重大错误。他们表示,CDC 的猴子研究项目对于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药物研发至关重要,这种预防策略已经大幅降低全球艾滋病感染率。
癌症、肥胖症、糖尿病和退行性关节病等已不再仅是人类的问题,如今它们正在动物王国里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家养宠物、家畜和海洋生物在内的各种动物都出现了严重的健康问题。研究发现,遗传倾向会增加某些动物的患病风险。为了外观而选择性繁育的狗和猫,以及为提高生产力而繁育的家畜,患糖尿病和二尖瓣疾病的可能性更大。而环境因素,包括不良饮食、缺乏身体活动及长期压力,也会影响这些疾病在不同物种中出现的方式和时间。这些例子在许多环境中都能找到。家养的猫和狗肥胖现象十分普遍。最近的调查估计,有50%到60%的猫和狗属于超重范畴,这导致了猫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农业环境中,约20%的圈养猪会患上骨关节炎。海洋动物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白鲸有患胃肠癌的记录,而养殖的大西洋鲑鱼则会患上心肌病综合征。生活在受工业化学品,如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污染的河口的野生动物,其肝癌发病率高达15%至25%。研究指出,人为驱动的生态转型正在加剧这些威胁。
《自然》期刊发表的一篇论文发现,人脑对熟悉和陌生语言的声音会有相似的反应。这一研究结果实证了语音感知的跨语言共性,有助于人们理解大脑如何处理语音,并有望指导今后的语言学习和康复的方式。所有口语都有一些相同的声学-语音特征,如元音和辅音,但这些声音组合成词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此前研究发现,大脑颞上回区域在语音感知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并不清楚颞上回处理熟悉和陌生语言的方式是否一致。中美科学家招募了 34 名讲西班牙语、英语或普通话的受试者,并在他们聆听母语语句和陌生外语语句时记录了他们的脑活动。研究人员发现,此次研究的大部分脑活动都来自颞上回,而且对于熟悉和陌生语言具有相似性。不过,在听到一种已知语言时,脑信号对于词汇相关特征的反应会增强,如词边界(词头和词尾)和词频。在讲西英双语的受试者中,这些信号对两种语言都会增强。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大脑处理不同语言的基本语音的方式相同,但经验能将这些语音组合成词。这或许能解释为何学一种新语言很难:不仅要听辨声音,还要学会如何组合它们。
美国聚变能源技术公司 Zap Energy 宣布,其最新一代“聚变Z箍缩实验3”(FuZE-3)在实验中获得高达 830MPa 的电子压力,对应等离子体总压力约 1.6GPa。该成果刷新了迄今在剪切流稳定Z箍缩装置中实现的压力纪录,是迈向聚变能量增益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实现可控核聚变需要在极短时间内获得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其压力是综合反映温度与密度的关键指标。压力越高,发生的聚变反应就越频繁,从而更接近能源输出大于输入的目标。与寻求极高压力或极长约束时间的其他路线不同,Zap Energy 的剪切流稳定Z箍缩技术试图在压缩效率与等离子体稳定性之间寻找平衡。FuZE-3 的设计目标是在“三重乘积”(密度×温度×约束时间)上达到新的高度,这是聚变性能的重要指标。
根据发表在《Frontiers in Zoology》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生活在城市的浣熊显示出驯化的早期迹象。城里的残羹剩饭为动物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美食,但对动物而言城市和它们生活的野外环境有很大区别,为适应城市生活它们面临巨大的选择适应压力。驯化并非只是人类捕捉野生动物然后选择性繁殖,野生动物适应人类环境也是一种驯化。驯化的动物相比野生动物有些显著差异的生物特征,如脸短、头小、耳朵下垂以及白色皮毛斑块,这些特征被称为驯化综合征。生物学家 Raffaela Lesch 和同事分析了 iNaturalist 上的近两万张浣熊照片,发现城市浣熊的吻部比农村同类短 3.5%。研究人员计划接下来捕捉城市浣熊,观察它们是否比农村浣熊更友善。
发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对人脸过目不忘的秘密。研究人员招募了 37 名超级人脸识别者(super-recognizer)和 68 名识别能力一般的人,记录他们注视电脑屏幕上显示的人脸图片的位置和时长。团队此前进行的研究已经发现,超级人脸识别者会以类似拼图游戏的方式处理人脸:他们会将新面孔分成多部分,大脑再合成出完整图像。最新研究发现,超级人脸识别者会更专注于包含更多“线索”的特征。研究可能有助于改进人脸识别系统,研究人员表示,目前人类在人脸识别方面仍然优于人工智能,因为人类会在社交场合利用其他线索。
围绕体重或体形的自我贬低式对话,被称为“肥胖谈话”。这类对话通常被视为拉近距离的社交调和剂,在社交场合中较为常见。然而研究显示,这类对话或增加个体进食障碍风险。青春期是体重体形快速变化、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阶段,也是进食障碍高发期。为探讨家庭中“肥胖谈话”与青少年进食障碍之间的关联,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团队在 1049 个初中生家庭中开展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有 67.1% 的家庭存在“肥胖谈话”现象,这类谈话与青少年进食障碍风险存在中高度相关,且与他们的身体不满意度及负性情绪呈中高度相关。同时,研究显示,家庭“肥胖谈话”直接与青少年进食障碍症状之间存在关联,还可能通过体像不满和负性情绪,间接地与进食障碍症状关联在一起。尤其在女生中,家庭“肥胖谈话”经由体像不满和进食障碍症状之间的关联更需关注。
根据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常见病毒 Epstein-Barr 可能是狼疮的病因。狼疮是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身体健康组织而导致的一种慢性自体免疫疾病。其症状轻重因人而异,有疗法但无治愈之法,其单一病因一直没有找到。Epstein-Barr 病毒一种非常常见的病毒,95% 的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间会被感染,它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比如接吻或共用饮料、食物、餐具或牙刷。感染后病毒会永久潜伏在体内,通常处于非活跃状态,一般不会有症状。论文共同作者、斯坦福大学的 William Robinson 博士表示绝大多数感染该病毒的人不会发展成狼疮,只有特定毒株的病毒才会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研究主要针对 B 细胞——一种帮助抵抗感染的白细胞。研究人员发现,狼疮患者体内携带 Epstein-Barr 病毒的 B 细胞数量是正常人的 25 倍。研究人员发现,病毒会感染并重编程 B 细胞,使其产生攻击自身组织的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从而导致狼疮。
根据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狗相伴人类迁徙和交易逾万年。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研究人员对来自西伯利亚、欧亚大陆中部草原和中国西北地区的 17 个距今 9700 年至 870 年的古代犬类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在全新世时,人类祖先在这些地区经历了文化上的重大转变。研究人员将这些新获得的基因组与此前已发表的 57 个古代犬类基因组、160 个现代犬类基因组和 18 个古代人类基因组一同进行了分析,使得他们能够一窥古代犬类谱系与人类迁徙和文化互动的交融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在欧亚草原、东亚及西伯利亚东部地区,家犬的踪迹与狩猎-采集者群体及农牧民的迁徙轨迹常常重合,提示家犬与人类一路相随已司空见惯,并沿途融入了不同的人类社会。犬类遗传谱系与人类族群史之间的一些失配脱节表明,有着不同血统的人类社群间可能存在犬只交换。北极犬的谱系尤其如此,因为它们见于欧亚大陆不同血统的狩猎采集者群体之中。
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的东亚中部沙尘活动近年来出现明显反弹。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发现,蒙古国已成为该区域主要的起尘源区。研究团队估算了 2000 年至 2023 年间东亚中部地区 136 次大规模沙尘事件的逐小时起尘量。分析范围涵盖中国北方及蒙古国主要起尘区,并综合了风速、土壤质地、植被覆盖和土壤湿度等高分辨率数据。结果显示,从 21 世纪初至 2020 年,沙尘暴的频率与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这一趋势在 2020 年后急剧逆转。区域总起尘量从 2020 年的 570 万吨激增至 2023 年的 4030 万吨,增长超过 7 倍;大型沙尘事件的年均次数也从 3 次上升至 5 次。蒙古国在这些事件中的起尘贡献率由 21 世纪初的 43% 上升至近年来的 53%,在 2022 年达到 62%,并在 202 3年 4 月的大规模沙尘事件中达到 64%。研究指出,更强的地表风速、植被退化以及土壤干燥是导致沙尘反弹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风速变化的贡献约为 46%,植被退化约为1 9%,土壤湿度下降约为 9%。蒙古高原气旋的增强与戈壁沙漠长期干旱共同加剧了地表风蚀与扬尘过程,而中国北方的生态修复工程则有效降低了本地排放。
坦桑尼亚的“粮仓地区(BBRs)”是国家粮食供应的核心,贡献了全国超 38% 的玉米产量。然而 2018 年全国营养调查显示了一个矛盾现象:该国儿童发育迟缓和严重营养不良率最高的五个地区,全部位于这些农业高产区域。这一“粮仓悖论”引发关注:为何粮食主产区的儿童反而比非主产区更容易出现生长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和坦桑尼亚的研究人员发现背后的原因是饮食单一。研究发现,在非粮仓地区,粮食产量增加确实带来了更丰富的家庭饮食,这与营养改善直接相关;但在粮仓地区,尽管产量更高,家庭饮食多样性却没有显著提升。这可能与粮仓地区农业商业化程度高有关——农户更倾向于种植单一经济作物并出售,而非为自家消费种植多样化食物,导致“高产却饮食单一”的现象。研究指出,单纯提高粮食产量不足以解决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尤其是在农业商业化程度高的地区。
乔治梅森大学的研究人员回顾了 2005 年至 2025 年间进行的 21 项实验研究,发现有一致的证据表明,接触杀虫剂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男性生殖健康。这项研究集中于新烟碱类杀虫剂,这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一类杀虫剂。这种化学品通常用于农作物,它们会被土壤、水和植物组织吸收。因此残留物可能会留在人类食用的食物中。为了了解潜在的健康影响,研究团队回顾了动物研究中的数据,这些研究探讨了神经刺激如何影响雄性啮齿类动物的生殖健康。该研究进一步证明,现代农业化学品虽然对作物保护至关重要,但也可能带来看不见的风险,因而需要更密切的科学研究。
根据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的一项研究,宇宙的膨胀速度或许已开始放缓,并非如以前所认为的持续加速。这项新发现对暗能量正推动遥远星系加速远离的理论提出了挑战。若这项结果获得确认,将可能开启关于暗能量本质、解决哈勃张力(Hubble tension)、以及理解宇宙过去与未来的全新篇章。过去 30 年天文学界普遍认为宇宙的膨胀速度正以不断增加,这种膨胀是由暗能量驱动。然而南韩延世大学团队提出了新的证据,表明 Ia 型超新星实际上受到其前身恒星年龄的影响。团队发现,即使经过亮度标准化处理,来自较年轻恒星族群的超新星看起来仍然系统性地较暗,而来自较老恒星族群的超新星则更亮。研究团队以 300 个星系的大样本为基础,以 99.999% 的置信度验证了超新星的年龄偏差效应(age bias effect),显示遥远超新星的变暗并非仅由宇宙学效应造成,还受到恒星演化物理的显著影响。
欧盟发现申请拨款的美国学者兴趣激增,因为越来越多的美国研究人员寻求海外选项,作为对特朗普(Donald Trump)攻击高等教育的回应。欧盟今年收到创纪录数量的顶级科研与创新拨款申请,其中来自美国的对一项关键基金的申请数量是 2024 年的三倍。2025 年向欧盟基础研究资助机构 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ERC) 和欧盟博士和博士后研究计划 Marie Skłodowska-Curie Actions (MSCA)的申请量均创历史新高。欧盟研究事务专员叶扎哈里耶娃(Ekaterina Zaharieva)表示,激烈的竞争是关于人才而不是资金,人人都想要吸引人才。面向高级研究员的 ERC 申请量比去年增长 31%,比 2023 年增长了 82%。MSCA 收到了 17058 份申请,为历史最高。特朗普政府今年取消了数十亿美元的联邦研究资金,取消了与其政策不符的 DEI 和气候变化等主题的资助。
人人都有独特的体味,影响体味的因素包括了基因、激素、健康状况和卫生习惯,以及食物。研究显示,食物不仅会影响人的整体气味,还会影响他人的感知如吸引力。食物主要通过肠道和皮肤影响体味。肠道内的细菌会代谢食物,食物中的化学物质与细菌作用会向外释放出气体。口臭就与此相关。食物中的化学成分一旦被代谢,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体组织,其中一部分会通过皮肤汗液排出,与皮肤上的细菌作用产生气味。汗液本身是无味的,是细菌使汗液散发异味。气味最浓烈的食物都富含硫化合物。有研究表明,它们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们对异性更具有吸引力。大蒜令人口气难闻,但研究发现食用大量大蒜的男性的腋下汗液被女性评价为更性感。相比下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产生的气味最不性感。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发现,摄入更多水果和蔬菜的男性体味更佳。
晚上没睡好,第二天总是很难集中注意力,这可能是因为你的大脑正试图自我刷新,导致短暂的注意力缺失。
睡眠期间,大脑会进行一个冲洗循环——脑脊液被反复冲入大脑,再从大脑底部流出。这一过程能够清除白天积累的代谢废物,否则会损害脑细胞。MIT 的科学家想知道通常在睡眠不足时发生的注意力涣散,是否可能是大脑在清醒时试图弥补“自我冲洗”的结果。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科学家将试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让26名19岁到40岁的参与者睡个好觉,得到充分的休息。第二阶段则是两周后,让他们在实验室里彻夜不眠。结果显示缺乏睡眠让参与者更难集中注意力。当研究人员分析大脑扫描结果时,发现参与者在脑脊液从大脑底部流出前约两秒就失去了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在注意力恢复后约1秒,脑脊液被冲入大脑。研究结果表明,当大脑无法在睡眠中自我清洁时,它就会在你醒着时进行清洁,但这会影响注意力。
arXiv 平台宣布修改计算机科学类的论文预印本接受政策,原因是由于大模型加快了论文撰写速度,导致计算机科学类的论文投稿数量大幅增长,其中很多价值不高,因此为确保论文质量,它现在要求计算机科学类的综述论文和立场论文需要先被期刊或会议接受,通过同行评审,它才会考虑接受。在递交计算机科学综述论文和立场论文时,作者需要提供通过同行评审的证明,不提供证明可能会被拒收。arXiv 称它以前只收到少量综述论文和立场论文,但如今每月都会收到数百篇综述,其中很多只是带注释的参考文献,没有对开放性研究问题进行实质性讨论。
新冠疫情爆发后,各国采取了封锁、社交距离和旅行限制等公共卫生措施,旨在通过避免密切接触减少病毒传播。根据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人类并非是唯一一种改变空间环境以降低疫情风险的动物。黑花园蚁(Lasius niger)会改变巢穴结构减缓疫情爆发——相当于昆虫版的社交隔离。研究人员首先观察了两组蚂蚁挖掘巢穴,然后让其中一组暴露在绿僵菌(Metarhizium brunneum)孢子中,利用 micro-CT 扫描巢穴在之后数天内的结构变化。研究团队发现,暴露在绿僵菌孢子的蚂蚁巢穴入口平均距离增加了约 6 毫米,在偏僻地方建造了更长更曲折的巢室,蚂蚁甚至挖掘了多条隧道,可能是为了避免接触而设置的替代运输路线。